2008年7月28日 星期一

木金教授網站西文期刊閱讀心得

有效的會議
如要會議能進行得順利,節奏明快,主席固然功不可沒,但亦不是單靠他一人的力量便可達致,而是所有與會者通力合作的成果。試想,如果在會議中,許多人遲到早退,報告和討論時大家東拉西扯,或七嘴八舌,或喋喋不休,或打岔離題,或噤若寒蟬,則任你主席技巧再高,也需出盡九牛二虎之力,才可將會議進程納入正軌;反之,如果大家都認識一些開會的基本技巧,進退有節,這樣不但會議進程會較為暢順,即使主席功力平平或當日不在狀態,與會成員也可互相補足,使會議順利進行。因此筆者認為開會技巧不但主席要熟悉,與會成員最好也能熟悉。當然,凡是技巧都需要經過反覆練習,才會熟能生巧,「開會」技巧亦不例外,我們才能夠越做越好的。

魚骨圖的成因分析對於增進會議效率,是一個相當簡單且有效的原則方法,其原則主要把開會分成四個步驟。第一,找出今天開會要討論的問題是什麼。有了清楚的討論焦點,才能避免漫無目的 的瞎扯閒聊,也才能在話題偏離的時候趕快拉回焦點上。第二,找出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。知道問題是什麼之後,再來就是找出原因,讓大家各自提出不同觀察,想辦法找出哪個環節出了錯。第三,找出解決問題 的可能方案有哪些。了解問題是怎麼形成之後,自然就可以對症下藥, 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。解決的方式當然不可能只有一種,大家各自提出想法,提供參考。第四,決定目前最適當的解決方案。雖然可以解決的方法可能不只一種,但是,在考慮執行可行性、時間、資源等等壓力後,可能只有一種方法可以拿來因應眼前的問題;而找這麼多人一起來討論,就是要讓不同部門、不同執行者一起考量這些因素後,決定出最佳的解決方法,這也是開會的目的。

舉例來說學校為一個教育機關,這麼多計劃要討論,開會當然是不可避免的,因此,提高會議效率當然也就是提高學校教學成效品質的重要方法。而上述成因分析法的四步驟其實有個很簡單的原則,那就是聚焦、收集各方觀察與意見、選擇因應方法決定對策。希望大家可以依據這個簡單原則,不僅用在會議上,也應用在自己平時的工作方法上,相信不僅工作效率會提升,也讓自己工作起來更輕快有活力。

會議中的討論要能集思廣益,刺激思維創意;又可溝通訊息,不清楚的可以即時澄清;在協調、討論之後,問題便得以解決,團體就運作暢順,工作也能周詳地開展。反之,沒有結論、沒有成果、漫無目的和方向的會議,令人避之唯恐不及!有效率地開會,相信是所有與會者的渴望!

2008年7月11日 星期五

校長學心得--李琇貞

長久以來,有系統地對校長學校生活的深入描述、分析與詮釋之文獻並不多。今天非常幸運地,有此機緣與陳木金教授學習「校長學」 → 「學校長」 → 「長學校」的專題研究。首先,陳教授大方傳授多年研究『校長專業發展的系統知識』,具體敘明校長在學校的工作、角色與職責,並結合優質行政管理所呈現之校長領導、管理作為,統整剖析校長在變遷社會中,其工作所呈現的性質、所扮演的角色,以及所必須關注的重要任務議題。

課堂中,特別強調校長扮演反思實踐者之角色,以銜接校長學的理論與實際,並詳細呈現校長如何落實課程、教學、變革,以及倫理道德的領導。平衡領導的概念,強調不走極端、同時兼顧發展,但卻有重心(強調點)等領導特性,期能對校長學之理論與實際,做出貢獻。

接著,探討校長之高品質學校經營效能的發揮,有意義地剖析校長的學校日常生活。「工作」與「角色」是校長學一體的兩面。提出校長工作分析的面向、所呈現的特性、所發揮的功能與影響,以及近來校長工作所面對的挑戰,並以萬華國中之校務評鑑簡報,來增進對校長學校生活的瞭解。以校長的工作為基礎,清晰敘述校長所扮演的五種角色,亦即校務發展、行政管理、教學領導、專業責任、公共關係的領導角色。每一個角色各有數量不等的角色工作內容。這些敘述有助於瞭解校長學研究的全貌。

對校長學的理論與實際,以及如何(以反思實踐)銜接兩者之探究尤其感到興趣,亦深覺此一主題在教育改革、學校革新時代的關鍵重要性。其中,特別顯著的學校本位課程領導、教學領導、校長領導的倫理學考量,以及學校變革領導。這些主題在目前教育改革的浪潮衝擊下,最容易在校長學校生活中被觀察到,也是校長學相當重要的議題。期望能針對每一主題探討其概念意義、相關議題與校長的領導策略,以兼顧校長工作與角色之「應然」與「實然」層面。

最後,要特別感謝今天教授上課的重點中提及要從人文向度、理性向度、事業向度、創新向度四個向度去建立自己的服務領導觀,給予我新的省思與啟發,而朝校長之路邁進,不只是必經的歷程,更是必然的使命,我如此期許!